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信息 > 理财专栏 > 正文
世界投资者周|权益类投资中常犯的“错误”行为
时间:2019-10-16 作者:王国栋 来源:睿远FUND 字号:

权益类资产作为大类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所代表的是一个市场、一个国家最优秀的一批公司的所有权,企业的内生发展、经济的进步会带来企业价值的增长。在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使得一大批企业脱颖而出,这些优秀公司股价的长期表现也令人瞩目。

然而,优质企业的股价并非是单边上涨的。如图1所示,A股某家电企业的股价从趋势上来看长期向上,但这一上涨是以震荡向上的方式实现的,如果投资者在途中发生较大回撤的区间顶部买入,底部卖出,那么不仅不会收获股价上涨的收益,反而会造成本金的亏损,从而产生对权益类资产的不信任和恐惧。

类似走势的权益资产标的并不少见,上述交易行为也是屡见不鲜。

当然,影响股价的因素有很多,且长期走势和短期波动的动因并不尽相同,包括企业估值、行业发展情况、市场宏观情况、法律政策等内生与外生因素,在不同的行业、企业和时间周期内的作用对股价的影响难以简单概括。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错误的投资心理和行为,是许多交易亏损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


微信图片01.png

  图1:A股某家电公司股价及市盈率走势(2006.06-2018.12)数据来源:Wind资讯

那么,权益类资产投资中都有哪些常见的“错误”行为呢?

1、追涨杀跌,无法控制交易情绪

正如图1企业股价走势处于波动向上一样,权益类资产的价格的显著特点之一便是波动:这一方面是价格向价值的均值回归运动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在某些短期时间段内,市场情绪是价格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情绪,天然地由不理性因素所驱动。

很多股市、权益类基金投资者或许都会有“投资损失”的经验,当市场欣欣向荣时,投资者担心无法“上车”而在很高的位置加仓,“贪婪”地希望股价能够芝麻开花。然而事实上,股价快速地上涨往往会面临快速回撤下行的风险。如果对于标的价格和价值没有充分的认知,面对下行投资者将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在这一情绪的驱动之下,集中抛售便成为主要的交易动作,而当这一动作成为“共识”,市场便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抛压,仿佛各个主体都在比拼撤退的速度,最后的结果便是造成“踩踏”,投资者本金受损。

然而,当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尤其是低于其内生价值时,价格向价值回归会使得曾经慌忙抛售的投资者产生懊恼的情绪进而重演快速加仓的故事。此时,如果市场再次进入调整,投资者撤退的速度往往比上一轮下跌时的速度更快,并将产生“绝望”的情绪,从而对于权益类资产形成刻板印象,即投资于股市无法获取收益。进而在市场情绪的低点,带着绝望低落的情绪离开市场。

可惜的是,从历史回测的数据看,此时往往是阶段性最佳的买点。由于不理智的交易行为导致本金的亏损是权益类投资亏损最为常见的因素。盲从、贪婪、恐惧、懊恼、绝望的情绪反复交织,最终使投资者产生实质意义上的亏损。

橡树资本创始人、著名的投资人霍华德?马克思常常引用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的观点,“金融世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金融记忆的极端简洁,投资者一次又一次地亏钱,因为他们只是忘记了周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没有免费的东西。” 

人们经常说市场的运行被贪婪和恐惧左右,控制市场的不是贪婪、就是恐惧,大多数时候,总是二者之中的一个占上风。贪婪和恐惧作为市场的两股主要情绪,时刻处于博弈状态,博弈的结果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了东风,甚至于,两股力量同时湮灭,投资者带着绝望的情绪黯然离场,无法分享市场上涨的收益。

情绪的存在造成的权益市场高波动的特点。

如何克服情绪带来的错误行为,尤其是投资资产管理产品而非直接投资股票市场?方法其实很简单,减少交易的频率。当基于充分的研判和分析并买入后,请暂时忘记这笔投资,将价值的实现交于专业的管理人与时间。当市场向上发展,价格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标的资产的内在价值,投资呈现出理想的正收益,再进行卖出赎回,将投资收益落袋为安,才能取得再权益市场中的正收益。

2、净值投资下风险收益观念错配

有很多现象表明,理性投资观念的缺失,使得我们容易一味追逐高收益。

货币市场投资者,由于对每年 3% 的收益率(扣除税收和通胀影响是负收益率)不满,转而投资票据和债券;债券投资者,由于对短期收益率(低风险)不满,转而投资长期债券;高等级债券投资者转投低等级债券;固定收益投资者转投股票;股票投资者加入对冲基金;国内投资者把目光投向海外;国际投资者把重心放到新兴市场;传统的股票和债券投资者寻找“另类投资”,希望能复制诸如KKR等杠杆并购和破产基金的成功。

投资中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大多数投资都是盈亏同源。

但投资又是一把双刃剑,靠高风险策略为生的,也可能因为高风险策略而死。对于普通投资者甚至大多数的机构投资者,难以掌握各个领域的特点和投资逻辑,一味以历史上某个阶段的高收益为依据和目标进入细分市场或者标的,最终由于缺乏理性判断,往往成为“韭菜”、“接盘侠”。

在权益资产的投资中,许多投资者往往对于权益资产的风险特点缺乏认知,只是看到了阶段性的高收益和快速上涨,却是以固定收益投资的思维去看待风险,尤其长期以来在银行理财等“刚性兑付产品”投资形成的“预期收益”思维。

如下图2所示,将过往低波动的C线走势带入权益类资产的高收益预期,然而,低波动的资产类别往往对应较低的预期收益,如果产生“高收益,低波动”的投资预期,在股票价格短期随机游走、净值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往往是面对真实证券市场走势(B线),进而产生预期落差。


图2.jpg

  图2

当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是高收益且收益稳定可实现,那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权益资产的净值回撤和波动,造成账面资产的浮亏,由于其“预期收益”的心理印象,便会诱发不信任、焦虑恐惧的情绪,进而做出错误的交易行为,如在回撤时大量卖出,造成本金亏损。

3、风控意识的两极化

风控意识不等于风险厌恶,尤其对于权益类资产,承担必要的风险是获取收益的必要前提。如果不能对权益类资产的风险点有充分认知,便会造成心理认知错误,进而产生投资本金和收益的损失。

投资权益资产,一定要对波动、回撤等风险点有充分心理预期,这样才能在投资过程中减少心理错误对行为的干扰。如果投资者在波动的市场中频繁交易,那么其交易结果将受到市场表现影响产生较大的波动,因而用波动率形容证券市场风险,可以反应市场的整体情况。

如下表1所示,在世界主流股票市场中,A股的波动性相对较大,而波动性本身带来的亏损事实上具有反身性,也即当投资者无法忍受波动做出交易时,风险才事实化,从账面净值变化转化为本金永久亏损。如果能够正确认识波动性影响的“反身性”特点,根据自身对于投资期限的评估和实际资金需求,忍受短期的市场波动,在阶段性的下跌时投资或者仅仅是持有份额,那么在价值回归后,便能够获得权益市场波动向上的收益。

表1 2009-2018年主要股票市场波动率

图3.png

  数据来源:Wind

此外,盲目跟从也是缺乏风险认知的典型心理表现。巴菲特的投资名言曾说,“他人贪婪时我恐惧,他人恐惧时我贪婪”,这句话的核心在于独立判断和逆向投资。然而,知易行难,能够真正克服人性中的从众和盲从心理特点,做出独立审慎的投资决策,不仅需要完整的投资知识、框架和风控能力,还需要强大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交易纪律执行力。这方面对于许多专业的投资经理也并非易事,更何况对市场缺乏全面认知的、未历经周期的普通权益资产投资者。

因此,最好的办法,回到第一点,制定好中长期的交易纪律,将资金委托给专业的、情绪管理能力强的资产管理人,避免追涨杀跌,接下来,便是静等花开,收获价值增长红利的时刻。

<完>

本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基金时应认真阅读相关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公司立场,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基金投资有风险,请审慎选择。


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