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 涨了不敢买,怕追高买了就亏;跌了也不买,怕继续往下跌。 在市场震荡调整的阶段,不敢买入,这是一种本能反应。
到底为什么跌了不敢买,就是怕买了还会再跌,觉得可以等再跌一跌然后再买,仿佛没有在最低点买进就是不划算,但是过于追求最低点并无必要,而且十分困难,能够买在底部区间,就已经有很高的长期获胜概率了。
另一方面,短期的上涨与下跌都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应该尽量减少短期价格波动对自己的影响,从而避免一直犹犹豫豫不知何时下手而错过大好时机,以及以时间换空间的可能。
那真正影响我们敢不敢买的应该是什么?
对于股票来说,股价终将反映价值
如果我们的投资是在股票上面,根据价值投资的核心逻辑,价格终将反映价值,只是时间的问题,但这个时间并不确定,这是因为对内在价值的评估很难。 因此,如果能够凭借专业能力对股票进行合理估值,后面要做的就是在价格低于价值的时候买入,而不用担心追涨或者怕继续下跌。 价值投资往往是反人性的,在买入一只股票后,可能会上涨,也有可能下跌。因此当预判和表现出现偏差时,需要我们审视投资决策的依据和过程,如果对这只股票背后的公司价值判断没有出错,就应该越跌越买;如果真看错了,就果断卖出。 同时,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投资者预期很容易产生偏差,这种偏差使得公司股价出现短期波动。如果企业的竞争力和长期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改变,这种波动会带来价值投资者眼中的投资机会。 所以,影响我们是否敢买背后的核心还是在于对企业研究的深度以及对企业价值的判断,而不是这只股票最近跌了会不会继续跌,或者是涨了现在买了会不会买在高点。
“这是一家好公司,但他的股价足够低吗?他的管理层是由令人满意的人组成的吗?如果股价低到可以购买的水平,那么股价这么便宜正常吗?背后有什么蹊跷?是否存在现在没看见的隐患?”
——查理·芒格
对于基金来说,
要区别对市场的悲观和对基金的悲观
从过往全市场的申购赎回记录来看,市场冷清的时候,新基金认购也随之进入低谷,这就是前面说的,大家不看好市场,也担心基金会继续跌而不敢入场。
这样的结果,可能是永远买不到“便宜”的基金,常年在高位入场。
如同股票投资中找到价值的“锚”一样:对于指数基金来说,一种衡量标准是看指数的估值;对于主动管理的基金来说,这个“锚”其实是基金管理人的能力,并没有简单估值来衡量这只基金是“贵”了还是“便宜”了,对于投研能力出色的管理人来说,即便是在市场最高点买入,假以时日,即使市场仍然低迷,但好基金却可以创出新高。
也因此,决定我们敢不敢买基金的,不仅仅是眼前几天是涨是跌,而在于要买的基金是不是有价值,我们是否还相信基金的管理人,而不用太在意市场的走势会是如何,因为无论是市场整体进入调整期,或者是整体估值上涨,都仍然会有结构性行情下的优质投资标的机会,将被管理能力出色的基金经理所抓住。
而对于市场的悲观情绪,应该和对于所持有基金的悲观区别开来,尽管我们常常混为一谈。对于所持有基金的悲观,可能更多的来自于对管理团队及管理能力的悲观;而对于市场的悲观,不代表我们一定就要卖出手里的绩优基金,也许反倒是给我们机会以更低的价格买入更多的基金份额。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对市场的乐观情绪也应该和对所持有基金的乐观区分开来。
正如查理·芒格说的那样:“我们偏向于把大量的钱放在我们不用再另外做决策的地方。如果你因为一样东西的价值被低估而购买了它,那么当它的价格上涨到你预期的水平时,就必须考虑把它卖掉。这很难。但是,如果你能购买几个伟大的公司,那么就可以安坐下来啦。那是很好的事情。
“基金净值的波动容易影响我们的情绪,以至于跌了不敢买,上涨初期依然不敢买,一直涨下去又容易跟风买入。如果我们选择了对的基金,安坐下来,想想基金投资是件长期的事,建立明确的投资纪律,认准优秀的管理人,合理配置自己的投资比例,才不容易在不断变化的价格中迷失自己。
拨开迷雾,去伪存真,敢不敢买不是因为一直跌或者一直涨,而是股票价格是否低于价值,或者基金的管理人是否依然值得信赖。
<完>
本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基金时应认真阅读相关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公司立场,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基金投资有风险,请审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