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是萨提亚·纳德拉在微软担任CEO后的管理思考传记。
这本书的一个公式让人印象深刻:信任=同理心+共同的价值观+安全可靠。对于组织和个人,对于商业关系、朋友关系、团队关系,这一公式都显得无比清晰、适用。同时,不论是关于人生的态度,关于思考的方式,还是关于组织管理,关于业务方向,本书都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启发。
变化和稳定,哪个更优?
看过的人物传记,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又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成长为社会焦点的这些人们似乎都有一个特点:不害怕变化+很早地知道自己的兴趣+为之不懈努力。
不论组织和个人,内心对变化都是有些恐惧的。因为变化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会对现有固定的流程和工作带来冲击。正因为如此,人性都期待稳定,稳定和熟悉带来安全感。
但不可否认,对于未来,只有变化才是永远不变的事情。正如《反脆弱》书中所说,自然界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生态所发展的多元性和适应性,创造了自然界应对变化的能力。
如何应对变化?
在组织上,最有效的事情是文化上的开放,走进目标客户与组织,倾听不同的观点,对差异化的地方永远好奇,构建成长型组织。
在业务上,最有效的事情是永远保持危机感,并且对可能的战略性方向,多一些冗余,下一些闲棋。
在个人上,最有效的事情是终身成长的态度,对自身的不足闻过则喜。《终身成长》一书提到了固定性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害怕失败所以不去尝试,成长型思维则恰恰相反。人生是无限次数的游戏,只有对有限次数的游戏来说,短期输赢才有意义。
如何应对变化后的失败?
有一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当我们到达一座山峰,想要爬上更高的山峰,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继续攀爬,而是下山。
起伏本是人生常态。 让人们内心富余的,应该不是名利场上的绝对值,而是个人心路上的满足感。
管理组织,业务方向重要,还是文化重要?
萨提亚的答案,是文化。 他认为,CEO的C,代表的不仅是Company,还有更重要的是Culture。文化是由行为组成,这些行为成为习惯,并累积成为价值观。
对于组织文化,在变化的环境之下,重要的是两个能力:执行力与创造(想象)力。对于大部分企业,很多时候都过于强调执行力,而忽略了创造力。
创造力的来源不仅是领导者自己的思考,更多的还是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主动、独立、想象力地思考。思考的来源不仅包括常识逻辑,还包括来自客户的声音、行为数据等等。
对于执行力,萨提亚认为在寻找员工搭建团队的时候,对候选人的判断需要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候选人能否不遗余力地进行竞争,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威胁时要充满激情。(他是否真正热爱工作职责的内容,而不仅是为了生存)
第二个原则是候选人能否把团队放在优于个人地位和个人荣誉的位置上。一个有才华的人如果不把团队放在首要位置,就会毁掉整个团队。
第三个原则是团队领导候选人,是否有激发所带领团队中成员信心,坚持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的能力。
领导者要能激励、激发员工想想他们内心深处对什么最有热情,并将这种热情与组织的使命和文化联系起来。
《哪吒》的饺子导演,《银河补习班》的马皓文,传递给我们共同的东西都是热爱。当我们真正喜欢做一件事情,才会为之迸发无比强大的力量。当每个人喜欢做的事情,和组织想实现的愿景重合的时候,每个人的力量就会合并凝成一股劲,眼里有光,组织的激情和生命力由此而生。
我们有时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高估他人的能力。萨提亚提到一个案例,有一次在员工沟通会上,有个人问的问题令他感到恼火。这个员工说:“为什么我不能从手机上打印文件呢?”萨提亚很客气地对他说:“去实现它。你有充分的权限。”
人们往往在等待“公司”去实现,但其实在自己的领域,我们就是“公司”。在自己职责内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权力自主决定具体的动作和时间表。
制约因素是真实存在的,并将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但领导者必须是克服制约因素的冠军。因为最后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是make it happen,实现我们想做到的事情。
萨提亚提到三条领导力原则:
第一,向共事的人传递明确信息。这是领导者每一天、每一分钟都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之一。要传递明确信息,就必须综合分析复杂因素。领导者从内部和外部噪声中获取信息,在众多噪声中识别真实信号。可以不需要知道谁是屋子里最聪明的人,而是知道他们运用他们的智慧,在团队内部建立起深刻的共识,并确定行动路线。
第二,领导者要产生能量,不仅在他们自己的团队中产生能量,而且在整个公司产生能量,仅仅将全部精力放在自己的部门是不够的。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领导者都要激励乐观主义、创造性、共同承诺和成长。在他们创建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出最大潜力。他们建立的组织和团队,每一天都在进步。
第三,找到取得成功和让事情发生的方式。这意味着推动人们参与他们所喜欢的和渴望去做的创新工作;在长期成功和短期胜利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在寻求解决方案时要超越边界,要有全球化思维。
业务方向,由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
这个问题有多个破题的方式。
一个角度是由外而内重要。这个角度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因为很多业务最后不成功的原因是太从自己出发。
另外一个角度是由内而外重要。萨提亚提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当世界失去微软,大家失去了什么?这个问题很好得尝试去回答一个问题:企业为什么而存在?
一个常青的企业,一定是先解决Why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情,客户为什么要对我们买帐,大家为什么需要的是我们?然后再解决How的问题,我们要如何做?最后是What的问题,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
笔者认为,短期的问题是由外而内重要,长期的问题是由内而外重要。不关注客户需求,只考虑自己想法,短期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不考虑自身愿景,只考虑外部需求,长期来看企业无法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独特性。
刷新的本质是什么?
本书名为《刷新》,刷新的英文是refresh,有关刷新本质的这个问题萨提亚并没有很好涉及。
可以设想一个场景,当大家去刷新一个网页的时候,每个人想看到的是什么?
- 有可能是网页反应太慢,需要刷新重新提交申请,希望更快地展现想要的内容。
- 有可能是对原来的网页部分地方不满意,希望刷新后能更快,更容易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 有可能是对公司的业务有所期待,希望刷新后能展示新的内容结构,发现更好的内容。
如果我们是萨提亚,用刷新这个词来形容微软,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是团队中的一员,每天早上刷新自己想法的时候,想明天实现改进的地方又是什么呢?
<完>
本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基金时应认真阅读相关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公司立场,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基金投资有风险,请审慎选择。